【质量强市在线】“三强化三提升”助力质量强市建设
发布日期:2024年08月16日
今年以来,平凉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强化质量监管、优化质量服务、促进质量提升,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,质量强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。
一是强化监管力度,提升监管效能,筑牢安全底线。围绕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,持续强化监管力度,不断提升监管效能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质量安全防线。
强化重点工业产品监管。加强重点工业产品的监管力度,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实施产品质量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,将18家获证企业分为ABCD四类,不同类别企业实行不同方式、不同频次监管,做到监管既“无处不在”又“无事不扰”。以危险化学品等23类重点工业产品为重点,全面开展质量安全排查治理专项行动。出动执法人员365人次,排查生产企业17家、流通领域企业706家,发现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企业8家,解决质量问题2个,约谈企业6家。
强化特种设备智慧监管。将在用7273台电梯全部接入电梯“互联网+智慧”监管平台,实现了电梯应急救援智能化管理,中心城区电梯困人救援时间缩短到至30分钟以内,其他区域不超过1小时。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、大型游乐设施质量安全提升和燃气压力管道“带病运行”专项治理等行动,累计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1677家(次),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隐患1967条。
强化法治市场监管。制定《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》,健全完善会前学法制度,创新建立“四清单一办法一细则”普法模式。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,坚持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,对严重质量违法案件加大打击力度,对轻微质量违法案件,依法实施免罚。办理“两轻一免”案件473件,占全部行政处罚案件的56.6%。
二是强化支撑能力,提升服务效能,提高质量管理水平。持续强化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,加大检验检测、标准、质量支撑力度和服务效能,有效满足企业质量服务需求,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。
强化检测服务效能。依托市食检中心建成甘肃省省级苹果质量检验检测中心,新增设备设施,引入先进系统,扩充人才队伍,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,能满足苹果全产业链检测。开展营养成分研究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、产地鉴别和防伪鉴定、深加工产业链技术服务、地方标准制定等工作,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持。
强化标准服务效能。认真落实“互联网+监管”制度,依托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,通过线上抽查和线下监督检查,对企业执行标准,以及制修订企业标准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管,督促企业落实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,做到应公开尽公开,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。全市有770家企业累计上报1160项标准,涵盖1721种产品,其中:国家标准696个,行业标准130个,地方标准2个,企业标准289个,团体标准25个。我市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的企业数为764户,公开比例为72.14%,公开增长比例为0.79%,两项指标全省排名第一,实现标准供给量质齐升,标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更加凸显。
强化质量服务效能。全市建成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工作站20个,发挥平凉市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,推动企业质量基础服务需求和技术机构服务供给线上精准、高效对接,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供给,进一步提升质量服务效能。依托市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,开展“质量强市在线”“两微一端”宣传活动,对各单位质量工作政策动态及成果进行宣传。积极推进质量人才建设工作,全市129户国有企业、规上企业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,并纳入“首席质量官之家”管理系统。
三是强化品牌培育,提升知识产权效应,增强质量竞争动力。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,注重品牌培育,激发品牌创建内生动力,加快推动“平凉产品”向“平凉品牌”转型升级,大力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、品牌带动辐射作用较强的区域公用品牌,以知识产权塑造产业升级新优势。
强化品牌效应。多维度宣传以“平凉红牛”“静宁苹果”等产业链为牵引的地方特色品牌成果,不断提升区域品牌标杆效能。加强政府质量奖培育梯队建设,持续开展市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,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。加大品牌扶持力度,加强对品牌企业和产品的宣传,为质量品牌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。
强化品牌培育。多举措推进“平凉品牌”培育创建,进一步健全品牌评价机制和发展机制,夯实品牌质量基础、浓厚品牌发展氛围。创建“静宁苹果”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“平凉红牛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全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达到70户,其中证明商标专用标志使用企业30户,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企业40户。
强化品牌价值。“平凉红牛”荣获中国优质牛肉“品质特别奖”和“最具风味奖”,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,“静宁苹果”品牌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、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和“中华名果”等18项国家级大奖,品牌价值达到180.68亿元,实现产值154.21亿元。通过提升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、辐射力、带动力的区域性品牌价值,推动优势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,助力质量强市建设。(作者:樊艳萍 审核:贾明宇 责任编辑:孙斌)